技术|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(ERCP),5岁幼童胆道“天堑变通途”

提到消化内镜,我们往往想到胃镜、肠镜检查。但在消化内镜中,还有一种神奇技术——ERCP(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),它被誉为“消化内镜皇冠上的明珠”。

近日,荆州三医消化内科团队成功为一名5岁胆总管结石患儿实施了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(ERCP),避免了传统开放性手术的痛苦,术程顺利,术后患者恢复良好,受到患者及家属的一致好评。该患儿也成为荆州三医ERCP团队诊治的体重最轻、年龄最小的患者。 

小小石头险要命,ERCP显“神威”

5岁的明明(化名)因反复发作上腹痛5天,且皮肤发黄至当地医院就诊,经过保肝降黄等对症治疗,明明的病情并没有缓解。无奈转至上级医院进一步检查,当地医生怀疑明明为胆管结石造成的外科性梗阻,建议手术。

这让明明的父母一下犯了难,这么小的孩子,如何开刀手术?面对这个一天天加重的“小黄人”,明明父母一筹莫展,而明明的大便逐渐发白,胆道梗阻情况越发严重,治疗迫在眉睫。

抱着试试看的心态,明明的父母带着他来到荆州三医消化内科就诊。主任医师周俊平经过详细的评估后,认为明明可以选择“性价比更高”微创手术治疗方案。消化内科ERCP团队开展了讨论,专家们最终决定挑战新“低”,给孩子更好的治疗方案——实施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(ERCP)胆总管取石。

ERCP术一直是诊断胆胰管疾病的金标准,有着不开刀、创伤小、手术时间短、术后恢复快等显著优势,但也因其操作空间小、操作环境复杂、并发症风险大,对操作医生的技术有极高要求。

由于儿童管腔相对狭窄,肠管壁更薄,操作难度不言而喻,全市能熟练开展该技术的医生屈指可数,周俊平正是这个领域的佼佼者。

业内专家的操刀,无疑给明明父母吃下一颗定心丸。

消化内科团队凭借丰富的经验和过硬的技术,顺利为患儿完成了十二指肠乳头插管、胆管造影、胆管取石及放置鼻胆管等一系列操作,顺利取出结石2枚,大者直径约8mm,明明的胆道梗阻得到了解决。

术后,明明恢复顺利,黄疸迅速下降、大便逐渐转黄,可以顺利出院了。看着明明从“小黄人”又变回了如今白净的样子,明明的爸爸妈妈也露出了久违的笑容。

该手术的成功实施,开创了荆州三医应用ERCP诊治胆总管结石患儿的先河。 

“石”在难逃,不开刀就能取胆管结石

伴随人们饮食结构、生活方式的不断转变,致使胆系疾病患者越来越多,且胆囊结石并发胆总管结石的患者占比 20%,如不及时治疗,会导致急性胆囊炎、胆汁外漏等严重并发症,对生命健康造成威胁。

跟以往开刀和打孔取石手术不同,进行ERCP的患者无需开刀,经口腔做,再通过肠道随大便排出,体表无伤口,手术时间短,恢复快,创伤小、并发症少,避免了传统开放性手术的痛苦,一般术后一周就可康复出院。

周俊平介绍,一些先天性的胆道疾病,如胆总管囊肿、胆总管扩张或闭锁胆道狭窄等,会导致孩子出现腹痛等相关症状,但因为孩子们往往不能很清楚地描述自己是怎样不舒服,导致家长错当简单腹痛治疗,耽误适当的治疗时期。

为此,家长需要仔细观察和询问,特别关注一些伴随症状,比如是否伴有恶心呕吐、皮肤小便发黄,或者按胃肠炎等用药后症状是否好转。

周俊平提醒,如果没有明显好转,症状仍然持续,就要考虑胃肠疾病以外的情况,比如更棘手的胆管结石等等,需要做相应的检查来发现问题,从而根据发现的问题进一步有针对性地去解决。